智能+:智能化媒体发展的N种方向 ——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度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四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1年度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之四2月4日上午如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彭兰教授做了题为“智能+ 智能化媒体发展的N种方向”学术报告。李文院长、我院和其他院校师生共150余人参加本次活动,陈秀云副院长担任主持人。 彭兰教授以智能芯片植入动物大脑的研究案例开篇,系统阐述了“智媒化”对新闻内容生产方式、表现形式和分发方式的深刻影响,介绍了目前智能化技术的媒体应用方式。彭教授从五个方面分析了“智媒”的作用和和多种发展方向。 第一,智能技术+物联网+5G:万物皆媒构建新传播。彭教授认为,传感器带给人类认识世界能力的提升,远超出体能的强化、交通工具的便捷,人们通过智能设备和传感器等,可以获得更强的信息获取与判断能力。AR眼镜、导航地图软件位置抓取技术、异地传感装置以及生物电等技术在现实中的应用,都足以证明对大数据捕捉和利用的价值是巨大的,而传感器并不是智媒的唯一形式,在未来,媒介不再仅限于智能移动终端,智能家居和汽车或许是其主要融合方向。 第二,智能技术+视频+5G:营造“在场感”,彭教授通过2005年和2013年罗马教皇换届现场照片,以及2016年希拉里竞选现场照片为例,说明了传感器使新闻从“参与”变为“临场”。对于传感器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彭教授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数据的使用和归属权、传感器新闻的客观性等问题仍需深入研究。 第三,智能终端+算法:场景化传播普及,彭教授对空间与环境、实时状态、生活习惯和社交氛围四个场景的基本要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又对共性场景和个性场景做了区分,说明了人们即时需求所产生的个性化场景定位与利用能力,是未来移动媒体竞争的方向。而场景化传播的普及,也会使一些服务性平台在信息和知识传播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第四,智能技术+人:人机协同机制的深化,彭教授引用了“滴滴大数据”北京地区早晚高峰动态图、“B站跨年晚会”和“乐队的夏天”案例,加以分析机器与人的优势,认为只有将机器的信息筛选与人的价值判断相结合,才是目前信息生产与分发的最优之道。 报告最后彭兰教授指出智媒化发展中的风险防范问题。她说智能化媒体时代,应致力于解放人,而不是让人沦为信息的奴隶。因此,克制、减法、适当减少内容生产,减少人与内容的连接,也应是未来智媒化媒体的基本原则之一,而对于数据伦理和算法伦理也应进行严格的考量。 在讲座的过程中,彭教授的专业和热情感染了每一位师生,她在提供专业学术见解的同时,也抛出“后人类”、“信息建房”和“人与机器”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引发参与者的思考。讲座进行到最后,老师和学生们就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与彭教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和探讨。 通过聆听彭兰教授的学术讲座,参会者了解到了新闻与传播学领域的发展前沿,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也激发了参会者对学术的探索欲。参加讲座的师生期待有更多的机会与彭兰教授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彭兰教授画面 李文院长讲话画面 学术报告交流讨论 |